
世界500强、年薪百万、工作时间自由、晋升渠道透明......天底下有这样完美的工作?
没错!就是保险销售员!
相信不少保险销售员正是受到这些词吸引,加入了保险销售大军。
然而,有些保险销售员遇到的职场现实是:
(视频截图来源于河南民生频道)
平安保险公司郑州龙门职场的几位员工,加入平安长达好几年,自己名下的保单更是多达四五十份。
俗话说的好,铁打的保险公司,流水的销售员,不少销售员待个一年就“退场”了,没想到这几位姐的热情竟如此持久。
正暗想这几位姐家底挺厚啊,没想到有位员工透了底:
贷款买保险?不买还要被开除?优赔哥闻到了浓浓的“韭”味儿。
带着种种疑问,河南民生频道的记者带着众业务员来到公司一探究竟。服务部主任表示,公司不允许自购行为,可能是层级之间信息传递所致。
一听这话,几位员工纷纷怒了,纷纷问道:“公司不允许自购的话,为啥不买要罚款?
面对这样的质问,这位主任也很“疑惑”,“毫不知情”地问:谁让交的罚款?
大家纷纷立即指向了这位主任后面的一位女士。
这位女士是平安保险公司郑州区部经理,听到员工让交罚款的指证,她面带微笑地淡定回应:“没有。”
员工随后拿出一叠微信工作群里的打印截图,面对这些佐证,这位女士依然淡定自如。
最终,在记者协调下,公司提出次日一起协商解决,双方达成一致。
01“自保件”真的不被允许吗?
业内称保险公司业务员为自己或家人购买的保险为“自保件”,那么,保险业务员的“自保件”是不被允许的吗?
“自己的保单是最有力的销售工具”、“反正迟早要买,现在买有佣金还算业绩,不花钱就能拥有一份保障”...相信不少保险新人都听过这些话,在没有销售经验、没有过硬人脉的情况下,自保件是新人为数不多的选择。
因此,自保件在业内很常见。据了解,一个大型寿险公司仅一个地区的中支机构自保件占比就达到13.58%,更有甚者超过了20%,其全国上千家分支机构,“自保件”重要性可见一斑。
(图片来源:pixabay)
这也暴露了一些保险公司的制度问题:公司要求业务员完成业绩和增员两大指标,业绩就是直接保费,增员就是间接保费。
为了达成指标,销售员就不得不去消耗自己的人脉和家庭,这也就成就了越来越多的“自保件”。
如果说,业务员对保险本身就有需求,产品性价比合适,自己刚好需要,自愿购买是没有问题的。
但如果是公司因为业绩、任务强迫业务员购买“自保件”,那就是不合理且违规的。
02“自保件”能让销售员“自保”?
职业的发展建立在专业能力的精进上,具备保险知识的人应该了解买保险是为了抵御风险,为了冲业绩买保险的行为明显有违保险精神。
监管曾在2012年发文提醒公众,保险费支出应与自身的经济条件相适应,人身险保费支出一般在年收入的5%~15%。
而上文中提到的销售员花费的保费远超这一比例,甚至还通过贷款来买保险,保险专业能力着实令人咂舌。
窥一斑而知全豹,这几位销售员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销售人员的缩影。
(图片来源:pixabay)
制度原因+个人原因双重冲击下,保险代理人离职跳岗频繁。行业数据显示,入职第一年的代理人平均脱落率达到50%以上,个别公司甚至达到了70%以上。
10月27日,中国平安公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:前三季度实现营收9171亿元,同比大幅下滑21%。由于展业渠道不畅,再加上市场竞争的激烈,今年以来近12万寿险代理人离开了中国平安。
(截图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)
中国平安表示,代理人离开是因达不到业绩考核标准自然脱落。
所谓的“自然脱落”,其实就是被榨干了剩余价值,然后被“扫地出门”的过程。等到将自己及自己的人脉全部变现完,还不具备开拓新客户的能力,就会“被”自然脱落。
因此,优赔哥建议想要加入保险业的朋友:
如果有志于保险行业,那建议你好好了解下这个行业,明确下自己是否能突破大多数保险销售员的职业轨迹:“自杀”—“杀熟”—脱落。
如果是因为优赔哥开头所提到的那些东西,想加入保险行业,那么,哥劝你三思,因为你大概率会成为“韭菜”,也会成为大众嘴里最不屑的:卖保险的!
(图片来源:pixabay)
数据显示,我国寿险保单持有人口只占总人口的8%,而人均持有保单仅有0.13张。对于保险业来说,这预示着巨大的发展机会。
但保险公司如果依赖于且满足于自保件,不设法提高代理人的整体素质和收入,提高留存率,那么,在人口红利下降、互联网平台冲击的背景下,发展前景不容乐观。
